高考试题特点及解题方法研究:非选择题_学习经验 - 查字典高中网
高中网 > 高中教育 > 学习经验 > 高考试题特点及解题方法研究:非选择题

高考试题特点及解题方法研究:非选择题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以现实问题为中心,通过特定材料和情境设计,引导考生对有关实际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考查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的综合把握,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考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中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解题的思维过程来看,考生需要提高研读材料、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把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运用学科术语阐述观点的能力。

(一)研读材料,提取信息

自高考强调能力立意以来,试题关注时政热点已成为普遍现象,特别是非选择题,几乎全部都是材料分析题。此类试题,问题因材料而设置,答案因材料而构建,通过考查学生把基础理论知识与试题提供的具体材料相结合的思维过程,来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研读和分析材料就成为解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研读品质,能正确运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逻辑方法进行分析,并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能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

非选择题的材料从数量上看,有单个材料和多个材料之分;从形式上看,有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之分。提高研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首先要弄清不同类型材料的特点及其分析方法。1234567下一页尾页

第一,把握不同材料的特点及分析方法

1、图表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社会科学的交流媒体大量地使用了图表和数据,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形式说明问题,是测试综合能力的内容之一。从政治学科来看,图表、数据是表达经济信息重要形式,分析图表、数据也是经济学的基本能力。

(1)图表材料的构成

图表材料一般由标题、图表、注释三个部分组成。标题是图表材料的中心或灵魂,是对图表所反映内容的概括,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信息,对读懂图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图表是图表材料的主体部分,它主要通过一些数据或曲线,比较直观地反映某些项目之间的变化关系或相关关系;注释部分是对图表信息的解释或补充,也是图表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研读图表材料,首先要研读标题,明确中心;然后在其指导下研读图表,看这一标题中的信息在图表中是如何体现的;最后再读注释,获取相关的补充信息。由于图表材料是由标题、图表、注释组成的有机的整体,分析图表材料还要在分析各个部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材料。

(2)图表材料的形式

图表包括表格、图象等多种形式。

①表格

表格主要用于有关项目的分类比较。阅读表格时,首先要明确所比较的相关项目(概念)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其次,在分析表格数据时,既要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各项目之间的关系,又要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各个项目及其关系变化。

②图象

图象的形式较为复杂,有反映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函数图象,有反映变化过程或趋势的统计曲线图,有用于数量关系直观比较的直方图(或柱状图),还有用于比例关系直观比较的饼分图等。对于“函数图象”,首先要明确有哪些变量(概念),其次要弄清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谁是“自变量”(因),谁是“因变量”(果),即两个变量之间究竟是谁引起了另一个变量的变化。函数图象与一般曲线图的区别在于,函数图象的坐标轴带有箭头,而一般曲线图则没有。

2、文字材料

根据材料内容,大致可分为记叙型材料、说明型材料和议论型材料。

(1)记叙型材料

记叙型材料主要是指记叙某一事例的材料。高考试题为体现能力立意,往往选取典型的具体的事例作为背景材料,通过微观入手、以小见大,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因此,历年来的高考试题大多采用记叙型文字材料。对于此类材料,可以借用语文方法,分析5个W,即Who、When、Where、What、Why,以提取有效信息。

Who,即事例的主体是谁。如果事例是经济方面的,则要明确事例讲的是哪一种或哪几种市场主体,是企业、农户还是政府?是生产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等等。如果事例是政治方面的,则要明确事例涉及的是主权国家还是国际组织?是国家还是公民个人?是国家机关还是党的机关?等等。要避免不看主体就盲目答题。

When,即事例发生的时间。要分析这一时间有没有特定的意义,如1949年,1978年等年份,都是有特定意义的。

Where,即事例发生的地点、地域。是在东部还是在西部?是南方还是北方?

What,即事例的具体内容,既包括这一事例的现象,也包括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对材料而言,这是需要重点把握的。

Why,即事例发生的原因。有必要时,还要分析事例产生的后果。

运用以上方法,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为答题奠定坚实基础。

(2)说明型材料

说明型材料主要是指陈述、说明某一事实的材料,如2003年文综试题第38题关于气象经济发展的陈述,即属此类。相对于记叙型材料,说明型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要宏观一些、抽象一些,往往涉及一组概念(概念群)及其相互关系。把握这类材料,如果试题的设问没有指定需要运用的具体知识点,就要把材料所涉及的概念群抽取出来,再向上追溯(归纳),寻找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并进行分析。如果试题设问指定了具体知识点,则直接运用相关知识点的具体要点,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归类、整合。

(3)议论型材料

议论型材料主要是指阐述某种观点的材料,如1998年高考试题第38题,几名战士、学生围绕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问题展开讨论,2000年高考试题第39题,几位学者围绕“西部大开发”发表意见等,均属此类。

议论型文字材料多用于考查考生对某些重要理论观点、方针政策的理解、认识。由于这类材料是对理论观点的直接阐述,不需从典型事例中去提取、归纳,因而可直接运用有关理论知识,并联系社会实际进行分析。

3、漫画材料

高考政治试题特别是哲学常识试题中,使用漫画作为素材的试题时有所见。解读漫画,就是要透过其表层的本意,把握其深层的寓意。为此,首先要全面把握构成漫画的“元素”,包括漫画的标题,漫画中的物品,“人物”(也有可能是拟人化的动物),“人物”的对话、行为等。其次,要准确把握漫画的“本意”,这是准确把握其深层寓意的前提和基础。最后,再进行抽象,透过“本意”思考“寓意”。

第二,把握多个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的论述题往往是由多个材料构成的,有的是由多个图表材料构成,有的是由多个文字材料构成,有的则既有图表材料,又有文字材料。试题所提供的这些材料绝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材料时,既要深入分析每个材料,以提取显性信息;又要全面把握多个材料之间的联系,以提取隐性信息。事实上,一些高考试题的设问明确指向材料之间的联系,如例1、例2。

分析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发现材料之间的关系以因果关系居多,即两则材料反映的现象之间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也有多个材料之间是并列关系,试题主要是通过一组材料全面反映某个问题,每个材料则分别反映问题的一个侧面。

此外,对比关系也有可能出现,即通过两则材料的对比,比如通过一个成功的事例和一个失败的事例的对比,要求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来揭示某个道理。

如果试题材料的文字篇幅较长,信息量较大,难于把握,可以先将材料划分为若干层次,然后逐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把握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归纳。最后再运用有关理论,透过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把握其深层的本质或原因。

对上述分析归纳如下:

特别提示:既要把握显性信息,又要把握隐性信息(把握现象之间的关系和现象背后的东西)。

(二)把握设问,明确要求

政治学科试题的设问类型,依不同的划分根据,有多种不同的划分方法。如,根据设问是否开放,可分为“收敛性设问”和“开放性设问”;根据设问的具体指向,可分为“是什么”型、“为什么”型、“意义”型、“怎么办”型等;根据所需运用的学科知识,可分经济学设问、哲学设问、政治学设问等。下面重点探讨前两种分类方式的解题要领。

第一,根据设问是否开放分类

1.收敛性设问

此类设问一般指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所需要运用的具体知识,如“材料是如何体现联系的观点的”、“运用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特征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有效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政府应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等。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必须对设问的知识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解题时才能“按图索骥”,即用知识本身的逻辑对材料中信息进行整理、解读。此类设问对考生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理论)到具体(材料)的演绎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指定知识的内涵掌握不全面,造成要点缺失;或对指定知识的理解缺乏深度,造成观点肤浅。二是不善于运用知识分析和解读材料,不能在理论观点与相应的材料信息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

2.开放性设问

此类设问一般只规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所需要运用的知识范围,如“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运用认识论的道理”等等,而没有指定具体知识点。此类设问对考生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材料)到抽象(理论)的归纳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解答这类知识,考生必须对指定知识范围内的主干知识有较全面地了解,更重要的是善于提取和解读信息,并能够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指定知识范围内的主干知识建立恰当的联系。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提取不全面、不准确,造成要点不全;二是不善于将有效信息与指定范围内的主干知识建立联系,造成信息误读、曲解。

第二,根据设问的具体要求划分

1.描述类

近年来文科综合试题比较强调对提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其中学科内综合题的第(1)小题,通常要求描述、分析材料所包含的信息。基本答法是:将材料(包括图表、数据)反映的具体情况,根据试题要求进行筛选、整理、归纳,然后用学科术语表述出来。

2.阐释类

此类设问也考查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但更强调运用学科知识对信息的阐释。阐释包括阐述和解释。常见的问法有:材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哲学/政治学道理?

基本答法是:原理(或方法论)结合材料分析。

第三,逻辑严谨

逻辑严谨主要是指要点的排列或展开要体现较强的逻辑性,反映考生在解题过程中是否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包括大逻辑与小逻辑:

大逻辑:即要点之间的逻辑,要层次清晰,依次递进,逐字层深入。小逻辑:即要点及其展开的逻辑,要体现知识或事实本身的逻辑性,突出关键词,淡化二级论证。

概言之,答案应该既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的支撑,又要体现国家意志,有相关的政策依据,还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主要由试题材料提供),总之,是普遍性的基础理论与特殊性的试题材料相融合的产物。

查看全部

上一篇:根据兴趣选专业 喜欢数学的考生报什么专业

下一篇:盘点高考之年必做的10大准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高考试题特点及解题方法研究:非选择题”其他教案

热门学习经验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