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的悖论和困惑_名师指导 - 查字典高中网
高中网 > 高中教育 > 名师指导 > 新高考的悖论和困惑

新高考的悖论和困惑

高考,目的是为高等院校选拔人才,这个基本的目标从来没有改变过。对选拔优秀高中学生的大学来说,老高考提供了简单明确的高考成绩,确实最方便有效。这个标准一直以来受到亿万群众的信任,被称为最公平的一场考试。但它“一考定终身”的特点非常突出,所以近年来饱受诟病。在经历37年的高考之后,2014年新高考政策出台,与老高考同台两年,今年6月,老高考唱完最后一首歌,退出了历史舞台。新高考以拨乱反正的气势,给万千学子设计了新的升学规则,它的最大特点是“选择”,给学生提供了不止一次的高考机会,提供了相对更为宽广的学科和专业选择机会,打通了文理分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考定终身”。

如今,新高考执行已进入第三年,2017年夏天,第一批新高考的学生将升大学,学校和学生在两年来的执行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新高考的认识和理解,思路逐渐清晰,但困惑依然不少。

●学考得A不容易

前几日,第三次高考学考选考成绩公布,几家欢乐几家愁。考生们发现,无论是学考还是选考,想考A都不太容易。一些头一次参加学考选考的高二考生,更是一出考场就感慨自己是垫底的,这次成绩肯定不理想,下次还得考。

记者了解到,今年10月的高考,我省参加考试的人数首次突破了50万,因为成绩是两年有效,所以参加考试的主体是高三学生和高二学生。对高二学生来说,以学考为主。对高三学生来说,已经是第三次参加考试,所以这次主要是把学考考过但成绩不够理想的再考一次,同时进行选考。

高二学生说,学考想得A太难了。学考部分是一张70分的试卷,对同一门课程来说,其中高二学生大部分参加学考,高三学生大部分参加选考,学考部分高二高三考生一起评定等级,得A的学生是前15%。那么,对高二学生来说,得A的机会少之又少。原因很简单,一般情况下,高二学生怎么可能考得过多学一年的高三学生?当作薄弱学科参加学考的怎么可能考得过当作优势学科参加选考的?

有人马上会说那有什么关系,反正有两次机会,而且学考不得A也不影响高考。这是真的吗?当然不是。一是事实上不少高校依然会要求学考等级,甚至有高校提出要求10个A的,不少高校提出要有几个A以上,这对学生的压力不小;如果孩子们在非常努力的情况下也很难拿到A的成绩,对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打击很大。

有的学生会问:学考成绩要考到多高才有可能得A呢?现成的答案没有。因为学考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难度不是很大,所以,越接近满分才越有可能得A。有的学科,满分70分的卷子,要考到67分以上才能得A。这种以刷准确率为特点的考试,是不是和中考有点像?中考,大家都知道其中有一个悖论:专家们说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要降低难度,好心的结果却恰恰相反:难度越低,学生的压力越大,因为成绩必须更高,更接近满分,更失不起分。

●选考赋分满分多

高三学生说,选考赋分想得高分也不容易。

我们首先要知道新高考为什么要采用先分等级再赋分这么麻烦的方法。在我理解,这是为了让不同选考科目的学生之间的成绩有一个横向比较的标准,否则不同科目之间的成绩就无法比较,高校也就无从选拔。比如,选考物理的高分会比较多,而选考政治的得高分的机会就比较少,如果按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似乎有点不太合理。尽管新高考规定每门选考得满分的应该占1%,但这个数字比较难控制,题目稍出简单点,得满分的人就多,题目稍出难点,满分少了,但低分又会扎堆。在这种情况下,赋分的时候,满分自然要给100分,就算没考满分,只要是最高分的,也会赋满分,一场考试下来就会有很多满分,成百上千,或成千上万,比老高考时真正得满分的要多得多。

紧接着,问题就来了:面对这么多满分,高校怎么录取?一门课赋分之后就有数千人满分,那么对那些真正的学科优秀者来说,是否有点不太公平?而考了不错分数的那些学生,比如考97分、94分的,他们的成绩在赋分之后很可能会变成比原始分低很多的分数,这不单是心理上能否接受的问题,而是大大地降低了成绩的区分度。前面说了,高考归根到底是选拔性的考试,区分度变小了,公平性也就下降了。

这就会出现一个情况:以老高考方式能在全省排在最前面的几十名几百名考生,在新高考的赋分条件下,会和一两千名考生拿到同样的分数,变得不再显山露水,泯然于众人。这对高水平高校的选拔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对真正高水平的人才来说是很大的不公平。

有人说,选考赋分的区分度下降了,那还有语文、数学、外语呀?这里再说明一下,外语是可以考两次的,区分度必然下降。那么担当重任的主要就在语文和数学两门功课上。这与上世纪80年代高考刚恢复的那几年情况是不是又相似了?

●竞赛、自招和三位一体

可以预计的是,新高考教学模式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学考上,选考的高难度题目限制在每门30分之内,难度逐步降低,学生的水平也就会逐步下降,他们进入大学后就会后力不足。高校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前所未有地重视通过竞赛、自招、三位一体来招生,高水平高校仅凭高考成绩录取的学生越来越少。这个结果对农村中学特别不利,因为那里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符合自主招生、三位一体招生条件的会比较少,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将越发明显,这一定违背了新高考改革的初衷。

优秀的学生为了突显自己,必须走竞赛、自招、三位一体的路子,但这些路并不好走,竞争激烈,需要长期培养,估计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清楚地感受。当然,要想通过竞赛获得上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好机会,必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竞赛生几乎完全牺牲掉自己的节假日在学习竞赛课程、参加各类培训各类考试。

有人计算过,如果以考浙大为目标,以往应在理科省3000名左右、文科800名左右均可以试试看,按新高考制度下的赋分,考生30万人,不分文理,前1%就有3000人。那么,考浙大基本选考科目要在97分以上才有可能。如果以考浙大以下985、211高校为目标,则选考科目94分为必须。如果以考传统一本院校(非211)为目标,选考则要88分以上,即前15%,因为传统一本高校在我省基本招前15%左右的学生。这是一个粗略的概算,如果考虑区分度下降的因素,则需要再多考两三分作为保险。如果一次选考达不到这个分数,第二次机会肯定不能浪费。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出,新高考的悖论和困惑之处,根本上在于有的人总是想用同一场考试来兼备着两种考试的功能,以此来说明自己减负的决心,就如同中考一样。过关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怎么可能在同一场考试中同时实现呢?就像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总是有一些矛盾的,硬要说它们是同一件事情,就是自欺欺人。

其实,在高考之前的学校教育都是基础教育,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尚在发育,学校将教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并重就好了,至于测试,也是各种考试,包括高考,交给将要接收这些高中毕业生的高校就行了,高校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学生。绝不需要担心高校只看学习成绩,为了长远的发展,高校一定还会兼顾着考察思想品德,甚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因素。

查看全部

上一篇:高考改革,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下一篇:林炎志:高考承担着无法替代的国家使命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新高考的悖论和困惑”其他教案

热门名师指导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