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方法汇总_名师指导 - 查字典高中网
高中网 > 高中教育 > 名师指导 > 鉴赏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方法汇总

鉴赏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方法汇总

由于山水游记内容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使得山水游记文本成为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青睐的对象之一,这也就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选择人物传记文本的局面。 那么,古代山水游记是如何来摹景状物的呢?

自然界中的景和物,由于种类、地域、季节、气候等原因,所呈现出的特征风貌也不同,加上作者不同的心境和情趣,即便是同一景物,其所描述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景物特点,是明朗还是隐晦,直接决定着作者的心绪。另外,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发展到宋代时,逐渐发展出借山水景物来进行说理议论的特点,即把形象的记叙和理性的议论说理巧妙地融合起来,从而使得古代游记散文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理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阅读快感。这样,就决定着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多样性,往往是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作诗不过“景”和“情”二字,往往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其实,和诗词写法一样,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也是常把景和情二者结合在一起,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而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这种情况最为常见,在此就不再赘述。下面重点来说说写景、叙事、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古代游记散文,以苏轼的《记游松风亭》为例来进行说明:

①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②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③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记游松风亭》是苏轼被贬惠州时写的游记文字。第一段叙事,写作者纵步松风亭时,感到足力疲乏,就在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尽头。第二段巧妙回答了第一段的疑问:过了好久,忽然自言自语说:“这个地方有什么不能歇息呢!”由原来的心中存疑,到现在的自言自语得到答案,体现了苏轼不为忧郁所困的那种超脱与豁达。第三段进一步悟出人生的真谛: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阵,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的紧张时刻,也不妨先好好先歇息一下。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苏轼才能在风波险恶、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最终实现了人生困境的突围。这段文字,有叙事,有议论说理,带给读者一种人生的哲理或启示,确属难能可贵。

再如2013年山东卷《看松庵记》第12题D项:“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是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鼠一样坚强。”这一判断是否正确?

结合原文来看的话,文章先叙述、描写,最后一段转入议论,应该说议论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松庵”本身就是章三益盖的屋子,另由文句“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可看出,章三益本身具有鸿鹄之志,文末提到了松树的品格,很明显,作者意在借物喻人,讴歌章君,因此选择项中的判断是正确的。

再如2013年高考福建卷《龙洞山记》第4题D项:“作者游历山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渊’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这一判断是否正确?

《龙洞山记》用了大篇幅来写游览的胜景,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对龙洞山的喜爱,对壮景的惊叹溢于言表,紧接着结尾段则转入议论,很明显这应该是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部分。因此上面的选择项判断是正确的。

前面已经说过,宋代山水游记散文渐渐呈现一种别样的理趣,因此说理的风格也是特别突出的,下面重点介绍几种说理的方法:

一、虚构人物对话或辩论来论理。如《前赤壁赋》一文,作者在论述“变”与”不变”的道理时,并没有空谈,而是选择一种主客问答的方式,客人提出看法,苏轼进行反驳生发,这种说理形式既增加了真实感,又增加了形象感。其实无论是客人还是作者,都是作者在说理,客人的虚构只不过是作者行文的需要罢了。

二、融入意象。如苏轼的《后赤壁赋》一文结尾写道:“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如果说梦中和道士的对话,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和入世思想的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那么孤鹤这一特殊意象的融入,就具有飘飘欲仙的特点,为文章增加了神秘色彩。

三、援引史实,增强论证力量。再如《赤壁赋》,作者浮现联翩,对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如曹操、周瑜等信手拈来,配合后面的文字,较好地论证了“变与不变”的道理。

【牛刀小试】

阅读下文,看看作者论说的是什么道理?作者又是如何来说理的?

游桓山记

苏 轼

元丰二年正月己亥晦,春服既成,从二三子游于泗之上。登桓山,入石室,使道士戴日祥鼓雷氏之琴,操《履霜》之遗音,曰:“噫嘻悲夫,此宋司马桓魋之墓也。”或曰:“鼓琴于墓,礼欤?”曰:“礼也。季武子之丧,曾点倚其门而歌。仲尼,日月也,而魋以为可得而害也。且死为石椁,三年不成,古之愚人也。余将吊其藏,而其骨毛爪齿,既已化为飞尘,荡为冷风矣,而况于椁乎,况于从死之臣妾、饭含之贝玉乎?使魋而无知也,余虽鼓琴而歌可也。使魋而有知也,闻余鼓琴而歌知哀乐之不可常、物化之无日也,其愚岂不少瘳乎?”二三子喟然而叹,乃歌曰:“桓山之上,维石嵯峨兮。司马之恶,与石不磨兮。桓山之下,维水弥弥兮。司马之藏,与水皆逝兮。”歌阕而去。从游者八人:毕仲孙、舒焕、寇昌朝、王适、王遹、王肄、轼之子迈、焕之子彦举。

查看全部

上一篇:名师实例解说:如何鉴赏古代山水游记

下一篇:白居易与顾况二三事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鉴赏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方法汇总”其他教案

热门名师指导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