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早知道:扫墓祭祖 踏青春游_高中资讯 - 查字典高中网
高中网 > 高中资讯 > 清明节习俗早知道:扫墓祭祖 踏青春游

清明节习俗早知道:扫墓祭祖 踏青春游

2016年清明节是4月4日,同学们了解清明节都有哪些习俗吗?以下是查字典高中网小编整理的清明节习俗,供同学们参考。

扫墓祭祖

清明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春游、植树等,体现出以哀悼追思为基调、迎春健身为调剂的双重色彩。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们正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造和发展着清明习俗的内涵与形式。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从前,清明节时,人家不分贵贱,总要为逝去的先人上坟扫墓。扫墓时间并不局限于清明这一天,各地情况有所差异。扫墓时,首先要剪除坟丘上所有的杂草,修理陵墓周围,然后往坟丘上添上一些新土培护,再烧纸钱香烛、供奉酒肉饭菜,燃放鞭炮后,最后向祖先行跪拜礼。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祭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这样的观念——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祖先和众神,是与通过武力手段平定天下同等重要的家国大事。儒家创始人孔子为此作了注解,他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祀之以礼。并说:事死如事生。意思是说家族后人对于长者,生前要尽心尽力地侍奉,死后也要同样尽心尽力地侍奉,这就是孝道。儒家对于鬼神一般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他们提倡祭祖,主要不是由于迷信,而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来考虑的。孔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也就是说,家族后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想到自己幸福生活源自祖先繁衍生息,领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饮水思源,才能保持那种淳朴厚道、和睦宗族的道德品质。后世帝王从这种培养孝子的法门,悟出培养忠臣的窍门,他们认为,在家尽孝的孝子贤孙将来会成为朝廷的忠臣。于是,推行孝道成为保持江山稳固的长久国策,而清明扫墓祭祖也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踏青春游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去踏青。清明时节同时也是个生机勃发的时日,人们告别蛰伏的户居生活,迎着春天的明媚阳光,呼吸着青青绿草的气息,脚踩着松软的土地,徜徉在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的原野上,那时的心情该是多么轻快愉悦!

说起踏青游乐,可以一直上溯到孔子那里。《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与他的弟子们在一起讨论人生志向,其他弟子慷慨陈述其治国安邦的宏伟蓝图时,孔子并未搭腔。轮到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刚做好的春服,与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小孩,到沂水去沐浴,并随风起舞,洗完后哼着民间小调,踏上归途。孔子听了,微笑着点头说:我赞同你的理想。孔子与曾皙的对话表明,远在春秋时期,人们便有了在暮春时节野浴并踏青的活动。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汴京附近、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社会各群体的生活景象。该画涉及人物众多,各具形态,作者画中的人物,无论是乘车坐轿的,还是骑驴徒步的,无论是街头表演的,还是市场行商的,都看不出丝毫哀伤的表情,整幅画烘托出的,完全是一种欢乐祥和的过节气氛。看来,清明节除了直接发之于外的哀伤气氛外,其中蕴涵着的欢快气氛,也是其应有的题中之义。

现代作家丰子恺曾在一篇题名《清明》的散文中这样回忆小时候随 家人清明踏青的心情 :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做无上的乐事。他风趣地把这种踏青称作借墓游春。其实,这种踏青的好心情不仅小孩子有,连大人都会为之忘乎所以,丰子恺在这篇散文里提到他的父亲所写的《扫墓竹枝词》。其一:别却春风又一年,梨花似雪柳如烟。家人预埋上坟事,五日前头折纸钱。其三:双双画桨荡轻波,一路春风笑语和。望见坟前堤岸上,松阴更比去年多。其八:解将锦缆趁斜晖,水上蜻蜓逐队飞。赢受一番春色足,野花载得满船归。应该说,清明踏青为平日里循规蹈矩生活惯了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心情的机会。

荡秋千

荡秋千,最初主要是一种女子的游戏,起源很早,南北朝时就已流行,唐代以来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所以,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词曾描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后来荡秋千不限于女子,成为男女皆宜的游戏。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放风筝

风筝的历史十分悠久。放风筝,源于古代的巫术。古人认为,放飞的风筝可以带走邪气与晦气。据说,世界上第一个风筝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工匠鲁班用木头制作的,当时还有竹做的风筝。汉代出现纸制风筝,叫纸鸢。唐以后,风筝作为一种儿童玩具日渐风行。清代诗人高鼎曾这样描绘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人们在纸鸢上加了一个竹笛,纸鸢飞上天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音,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将纸鸢改称风筝。当代中国最有名的风筝盛会是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自1984年开始,每年清明节举办,潍坊也因此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

拔河

拔河,又名牵钩,始自唐代。有一年的清明节,唐中宗令满朝文武三品以上大员,连同学士等,汇集宫中球场,分队分批举行拔河,所用绳索是以大麻绳两头系千余条小绳,数百人分两队分别在两头抓紧,比赛中力弱者为输家,中宗携皇后、妃嫔、公主前往观战,一时喊声震天,地动山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据说,在时值春耕春种的清明时节举行拔河,具有祈求丰收的意味,历代帝王自然非常重视。

斗鸡

斗鸡,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唐代以来发展更猛。唐玄宗很喜欢这项娱乐,甚至在宫中设立鸡坊,精挑长安城中千余只雄鸡,交由五百名精选儿童加以训练。这些儿童以7岁的贾昌为首,由于他擅长训练斗鸡,很受唐玄宗的宠爱,经常赏给他及其家庭金帛等贵重物品,当时民谣曾辛辣地讽刺道:生儿不用识文事,斗鸡走马胜读书。

蹴鞠

蹴鞠,也是一项在唐代开始流行的春季娱乐活动。大诗人王维有《寒食城东即事》诗为证: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描述了热闹的蹴鞠场面。蹴鞠,即踢球,当时踢的球叫鞠,用的是一种皮球,球内用毛塞紧。据说这是当代世界如火如荼的足球运动的滥觞。到宋代。此项运动更大行其道,《水浒传》曾叙述过破落户高俅因善踢球而发迹的故事。

查看全部

上一篇:清明节知识点:清明节的由来和起源

下一篇:不要小看粗心!它不是你得不到高分的借口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清明节习俗早知道:扫墓祭祖 踏青春游”其他教案

热门高中资讯

猜你喜欢

更多+